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 思乎教育 > 家校平台 > 家长学校 > 教子有方 > 正文
爸爸,你去哪儿了?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61    更新时间:2017/9/15           ★★★

近期,一档名为《爸爸去哪儿》的亲子电视节目掀起了一波收视高潮。5位明星父亲的亲子经历,再次将父亲亲子这一话题引入众人视线。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和隔代亲社会现状的双重作用下,父爱缺位已成当今社会普遍现象。专家指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乏参与度,可能会导致孩子性格缺陷,严重者可引发精神问题。

呼唤爸爸的回归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这首歌创作于1958年,上世纪80年代被用作一部电影的插曲,红遍中国。中国孩子关于爸爸的疑问,也常与这首歌相伴:为什么没有世上只有爸爸好?爸爸不好吗……”

面对这些问题,常见的回答有:问那么多干嘛(简单粗暴型);这孩子问题真多(转移话题型);你把妈妈换成爸爸唱就行了(随机应变型)。显然,很多家长无法真正解答孩子的疑问。

歌曲的诞生或许有其特定的语境,但当它被当成歌颂母爱的经典而广泛传播时,世上只有这种不留余地的表述,显然让父爱受到挤压。而这,从一个侧面印证着中国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配比。

《爸爸去哪儿》火爆荧屏,萌娃星爸们带来全民娱乐的同时,也掀起一场反思的浪潮。爸爸去哪了这个困扰几代人的疑问,终于开始被正视。

《中国青年报》的评论指出,该节目此前在韩国已大获成功,这源于韩国与中国相似的文化土壤,以及共同面临的家庭责任分工困境。韩国和中国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其家庭伦理与家庭责任格局,一般都是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即使进入当代社会,这种家庭关系的路径依赖依然明显,导致相当一部分父亲在履行家庭责任时,更注重通过工作赚钱等方式;至于直接关注、关心和关爱子女的成长发展,并不是多数父亲能做到的。

上述论证也有数据支撑。据媒体报道,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1988名被调查者中,60.7%的人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仅有13.0%的人认为父教并不缺失。在回答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教育责任?时,46.9%的人选择了母亲,28.7%的人表示父母均担,仅有13.0%的人表示是父亲。针对北京3-6岁幼儿的父亲的调查发现:80%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往。调查表明,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

事实上,不论是传统使然,还是现实逼迫,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母亲的角色往往被强化。久而久之,一些父亲就自动屏蔽了很多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主动把自己边缘化。这其中,有的父亲会选择将时间精力完全投入养家的事业,客观上无法陪伴孩子成长;而更多的爸爸,即使工作之外的时间、精力与妈妈相当,但在孩子身上付出时间和精力也远不及妈妈。因此,有人将孩子跟妈亲的原因解释为人类的天性使然,其实更像是个借口。

一个在童年时期与父亲缺少互动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与父亲能有多少主动的沟通呢? 

记得上学时,笔者同宿舍的同学往家里打电话,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时间都是跟妈聊。偶有那么几次,接电话的是父亲,也是说不了几句后就问:爸,我妈呢?有一次,一位同学的母亲告诉她:我俩每次打电话都聊这么久,你爸很失落。同学反思之后发现,不是心里没有父亲,是真的不知道能聊啥。

与很多同学不同,笔者的童年时光,父亲的陪伴多于母亲。当时,为了避免在村里上学的跋山涉水,从学前班开始,父亲工作在哪,我上学就在哪,只有周末回家才能见到母亲。至今,我都是与父亲聊天的话题更多。

显然,上述两种,都不是最理想的状态。事实上,没有完美的父亲,也没有完美的亲子教育,我们需要做的是尽可能地去平衡。有亲子教育专家也说,完美的父亲形象到哪里去找?《爸爸去哪儿》不该成为好的亲子教材,观众欣赏他们的可爱就够了。在沉甸甸的家庭责任面前,不是一个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

情感专家苏芩在评某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时曾提道,人在面对镜头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去表演、去隐藏。所以,观众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个人,也许并不真正是想象中的那个样子。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爸爸去哪儿》中的爸爸们。不同的是,他们都是经常面对电视镜头的人,更了解如何在表演的过程中不留痕迹。

如果说是男耕女织的传统让中国的爸爸们放弃了与孩子相处,如今,面对女人走出家庭、走向职场的现实,爸爸们是否也该有相应的调整?

欢笑、沮丧、害怕……无论何时,孩子的一声爸爸,都比一个梦想更令人兴奋,比获得一个冠军更骄傲,比走上一场大秀更绚丽。《爸爸去哪儿》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亲子关系的模板,而在于唤醒这种意识。节目风靡后,很多人呼吁中国的爸爸们回归家庭。显然,让爸爸们放弃事业回家做全职主夫不现实也不应该,但唤起中国爸爸们对亲子教育的重视,却是更重要的意义所在。

一个父亲,不论有多少光环,爸爸才是最值得骄傲的称号。当你带着让孩子过得更好的信念出发,最终成为某个范围内的所谓成功人士,也是时候提醒自己:走得太远,莫忘了为什么出发!(龚瑛)

 

警惕父亲的缺位

一项名为你平时最喜欢与谁交流的调查显示,五成孩子首选妈妈,两成半选择了小伙伴,而选爸爸的比例仅有两成。无独有偶,《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表明,在倾诉对象上,四国孩子都将父亲放在了较后位置。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孩子,甚至将父亲排在了网友之后。

孩子不愿意与父亲交流,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父亲缺乏像母亲那样的亲和力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父亲常常抽不出时间陪孩子。一位从业10余年的深圳某幼儿园教师如是说。此前有一份针对父亲的调查显示,每天能陪孩子玩耍15~30分钟的爸爸不足四成;介于30~60分钟的占18.49%1~2个钟头的占12.78%;依然有10.17%的爸爸,每天抽不出甚至1分钟的时间与孩子相处。

如果没有爸爸的影响,我可能永远不会走上这条路。今年22岁的小叶是一位骑行爱好者,至今已骑行过两次川藏线。据他介绍,由于父亲是骑行爱好者,因此从自己上初中起就开始经常跟着父亲在广东范围内骑行。当他将骑行西藏的计划告诉家里时,父亲对此持支持态度,而母亲却极力反对。可能妈妈会比较倾向于保护孩子,所以不让我们参加危险运动。但实际上,适当的危险运动不仅可以增强我们的求生能力,还可以增加我们的独立精神和冒险精神。

专家指出,父亲在时间和情感上的缺失是中国家庭的普遍问题,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不少父母仍有男主外女主内的刻板观念,因此一些父亲会主观认为亲子是母亲才应该做的事情;其次,在很多父亲眼中,事业能给孩子好的生活,因此他们常常会因为这一正当理由,忽视了亲子活动的重要性;最后,由于当下不少父母工作都很忙,因此既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与孩子交流,也无暇去了解亲子教育的技巧,只好将孩子交给长辈和教育机构。

事实上,父亲在亲子关系中的重要性有着许多科学佐证。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斯蒂芬·波尔特在《父亲的因素》一书中将父亲分为5类,不同类型的父亲,会对孩子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缺席型父亲,往往会导致孩子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另有研究表明,如果在4岁前失去父亲,会导致男孩出现女性化倾向。此外,许多心理学研究已发现:家庭中父亲角色过于弱化、缺位或母亲角色独大,对子女患精神分裂症的概率有着显著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在当下独生子女和晚婚晚育的政策下,长辈对孩子的溺爱和保护相比从前有了很大的增强,这样的家庭教育氛围,更容易养育出娇气、软弱的孩子。由于成年男性具备更多冒险、坚毅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增加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力,已成当务之急。(林益民)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 网站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