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10月14日《中国教育报》一篇文章,“糊涂有时是种教育智慧”,还真有同感。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也就是说艺术地处理科学,有时也不精确,但不影响其属性,两者不矛盾。教育是育人的艺术,有时糊涂一点,也是管理的人文科学,管理的艺术,更是教育的智慧。
大是大非,当仁不让,这是原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是老虎打盹的艺术,智慧之中不排除二者的结合。
做任何工作都需要精益求精,但并不是所有工作都是卫星上天的事情。有时糊涂一点效果可能更好。
什么事情都像小葱拌豆腐,希望一清二白,但有时却糊里糊涂结束,常常是最理想的结局。
真糊涂不好办,小明白装糊涂难缠,小明白装大明白是卖弄,真明白还装糊涂,要么是明哲保身,要么是处理智慧。
教育面对的是学生,需要的常常是真明白还装糊涂,是教育的宽容和艺术,是成长轻重的智慧取舍。屡教不改的错误,常常让我们有恨铁不成钢的咬牙切齿,回眸一下自己,当初也是这样,摇头作罢。
古往今来,大师的谅解也是这样,一些经典的案例正是说明他们宽厚仁慈的教育智慧。
当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任育才学校校长时,一位女生数学考试在一道题中少写了一个小数点,被他扣了2分。试卷发下来后,她偷偷添上这一点,来找老师要分。陶先生虽然从墨迹上看出了问题,但并没有挑明,他满足了那个孩子补分的愿望。不过,他在那个小数点上重重地画上一个红圈。女生领会了老师的意图,惭愧不已,以至多少年后还说:“那件事过后,我才真下决心用功学习,才下决心做个诚实的人。”看来,陶先生的“糊涂”不仅没有妨碍孩子改错,反而促进了孩子更好地做人。“糊涂”不是无原则的放纵,更不是麻木不仁,而是表面上的糊涂,实际上的暗示和告诫,暗示他“我知道你的行为”,爱在无声中,育在动情处。它更是一种高深的教育境界,是一种气度和修养。
还有孔子三八二十三的典故更给我们启示:有一个人去买布,他看中了一种三块钱一尺的布料,要买八尺。他问老板:“一共多少钱?”老板说:“三八二十四块。”买布人摇头说:“三八明明是二十三,怎么是二十四?”两个人为此争得面红耳赤。正巧颜回经过,调解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买布人瞪他一眼:“你是谁?”“我是孔子的弟子颜回,这么简单的算术谁都会。”“那我们去问你老师。”“可以,如果老师说我是对的,你怎么办?”“如果三八真是二十四,我把头给你;如果你错了,你把帽子给我?”颜回笑着与他同去问孔子。孔子沉默了一会,说:“颜回,你输了,把帽子给他。”买布人接过帽子,得意洋洋地走了。颜回委屈地争辩:“明明是他的不对,您怎么判我的错?”孔子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判你是对的,那他的人头就落地了。你说说,是一道题目重要呢,还是一个人的性命重要?”颜回听罢,这才恍然大悟。 有时说不清,即使说清也无益的事情,还是智慧地糊涂一点,但事关大局大节,还是要坚持原则的,不能糊涂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