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重在爱与责任 | |
作者:东子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175 更新时间:2015/3/5 10:31:05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广场的长椅上坐着两位年轻的母亲,正幸福地在谈论着各自的孩子,一个说:“我那宝贝特聪明,在哪儿都不吃亏,我一旦买回他不喜欢吃的零食,他总要带到幼儿园去,与其他的小朋友交换些他喜欢吃的零食,吃不完就藏在书包里,回家后还向我们炫耀。” 另一个说:“我家那宝宝也是,以前在幼儿园常被小朋友欺负,每天都哭着回家,但他吃过亏之后,每天都在他爸爸身上操练,现在在幼儿园,可只有他欺负别人的份儿。” 有一个老太太在她们旁边的垃圾桶里“掏宝”。听到她俩的谈话后插话说:“我那俩儿子小时候跟你们的小孩儿一样。”两位妈妈一脸的唐突,但听到老太太在讲儿子的话题,便饶有兴致地问:“那现在你的儿子怎么样了?” 老太太叹道:“就是因为他们俩太聪明,小儿子不愿吃亏,打死了人后坐牢去了。大儿子不愿吃亏,他家里有钱,可就是一个子儿也不给我。” 以上故事看似巧合,却又是那么真实合理,因为这是一种必然。这位老人“沦落”到今天的地步,除了客观上的原因外,主观上与她无原则的爱和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有关。 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是为孩子提供“后天遗传”。对孩子来说,家庭环境类似母亲的子宫。母亲的子宫是孩子的第一宫殿,家庭环境是孩子的第二宫殿。父母的使命,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出了问题,孩子就会成为问题儿童。有时候,孩子生病了,需要吃药的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每个人的一生都离不开“爱”,它伴随着人们从生命的起点走到终点。爱的含义很广,有你付出的爱,也有你获得的爱。成年人如此,幼儿更是如此,他们希望得到父母之爱。没有健全人格和健康心态的孩子,就像没有发动机的汽车,没有中央处理器的电脑。 孩子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是独特的,父母要用心地去关注、去深入孩子的心灵,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用“孩子的情感”去体验,用“孩子的兴趣”去爱好!你会发现,孩子的内心是一个多么丰富多彩的世界!他们渴望被爱,渴望尊重、理解、信任,更渴望得到赏识和认可。父母要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并且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孩子的每份成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积极的表扬和鼓励。 我们要像呵护荷叶上晶莹脆弱的露珠一样呵护孩子的心灵,作为家长,每一句激励性的话语,都会使孩子信心百倍,但是一句粗暴的呵斥,足可以使他们的尊严受到极大的伤害。因此,我们关注的不应只是孩子的外在表现,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呵护孩子的心灵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但爱是有原则的,无度的爱是家长的严重失职。 随着生活条件的越来越好,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也毫不犹豫地加以满足。然而,这种爱的结果却是,孩子的欲望越来越大,脾气也越来越坏。想要什么就得马上去买,迟了点就哭闹不休,躺地打滚。而很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只要一哭一闹,马上加以满足。 试问天下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那如何爱孩子呢?当然是尽最大能力让孩子过得舒适、开心,人生之路畅顺、没有波折……因此,孩子一路走来,父母对他们呵护有加,怕他们冻着饿着,怕他们受委屈,不舍得让他们吃苦让他们受累,更不舍得让他们出去经风雨见世面。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父母也是大包大揽。 有的家境富足或者有权势的家庭,让孩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看起来,这样的孩子真是幸福,这样的生活真是美好。可是,人的一生怎么会没有波折呢?成长过程中,在父母的照顾和庇护下,孩子可以无忧无虑远离风雨,可当他也成为成年人,也要踏上社会独对人生时,困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要出现,幼时的“完美生活”将把他击垮。 所以,父母给孩子爱,呵护孩子的心灵,一定要把握一个度。 有的孩子们哭着说:“爸妈把我们放在奶奶爷爷外公外婆家,很久不来看我们。我们多么想念爸爸妈妈啊!希望爸妈经常与我们通电话,请求爸妈多关心我们的生活。” 有的家长对孩子寄予很大的希望,但是自己却不愿下大功夫。我见过很多年轻的家长,把孩子送到自己的父母那里或幼儿园,就认为孩子学的好坏,全在于爷爷奶奶 邻居家有一位5岁的小女孩,长得的很漂亮,人也聪明伶俐,但动不动就对她的爸爸妈妈瞪眼睛、发脾气、喊叫、作闹。原因是孩子被送到幼儿园全托,因时常看不到爸爸妈妈,得不到必要的心灵呵护,只好以这种方式对他们提出抗议。 “养不教,父之过。”其实,这里的“父”不仅仅是指“父亲”,还应有“母亲”。把教育子女的责任一味地托给爷爷奶奶或学校,或是由保姆看管这是为人父母的失职,他们没有尽到一个家长的职责。父母是子女的第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