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会员中心 ·取回密码·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您现在的位置: 思乎名校金卷 >> 文章中心 >> 教师频道 >> 学校教育 >> 正文 今天是:
质疑学校的“精细化管理”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283    更新时间:2016/11/8    
          ★★★ 【字体:

目前,全国各校都纷纷打出精细化管理的旗帜,誓死要将权力运作到极致。精细化管理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来提升教学成绩,所以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精细化管理受到很多校长的推崇。在校长们看来,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学校管理常识

1911年,泰罗,美国的科学管理之父,出版了《科学管理的原理》。在工业和管理领域,这本书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此书系统地建立了泰罗主义科学管理理论,在美国引发一场社会效率运动

二十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以效率取向、控制中心为特征的泰罗主义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是明显的。一个典型例子是福特汽车公司依据这种思想,率先采用了流水线作业,使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使人类从此进入了大规模生产的时代。另一个典型例子是,二战期间的美国通过泰罗主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生产出了比日本或德国更多的军火和战备物质,为美国获得二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记得大学里读过一篇文章,作者是福特公司的工人。他从工人的角度讲述福特公司的流水线作业。在作者看来,流水线生产的效率很高,但工人的身心被流水线严重异化了。工人们终日站在不到一平米的地方,重复着单一的运作,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P96)所说,专业化的工作,不要一个全人,而只要人的一个肢体或器官

1949年,美国课程专家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普遍认为是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石。泰勒模式基于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和当时流行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追求技术旨趣技术理性,通过任务分析把科学化课程开发推向巅峰。现代课程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管理理论、逻辑实证主义和行为主义 ,其目标是实现四化”——制度化、简单化、效率化和标准化。

诚然,泰勒模式为课程带来了革命。不过显而易见,泰勒模式是基于生产管理的思想,即把工业生产的思想带入了教育。泰勒模式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隐喻:学校即工厂,教育即生产,学生即产品。可以说,物化教育开始于泰勒模式。或者说,学校中的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基础始于泰勒模式

然而,精细化是一种未经批判的管理思想。在波普尔看来,这种未经批判的常识理论只是一种社会阴谋理论。这些社会阴谋理论之所以大行其道,主要原因还是出在中国文化上,比如中国人不读书,不思考,缺乏理性。此外,中国的专制主义文化基因与精细化管理中的权力运作媾合后,使中国教育蒙上了极权主义的色彩。当然,中国目前的工业化进程,也在客观上促成了工业化思想的流行。

泰勒模式追求效率与控制,这要引发出另一个问题。教育有效率吗?我承认,教学有效率,知识传递有效率,而教育是否有效率却是应该商榷的问题。《管子·上篇·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这便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出处。教育关乎学生终身,怎么可能有效率?教育的教化会影响学生一生,我们如何用效率来衡量教育?在看来,教学有效率的概念,而教育却没有效率的概念。所以,精细化管理只能提高教学成绩,而对教育却是没用的,甚至可能是有害的。

1995,美国课程专家派纳出版《理解课程》,在课程领域开始了一场转换范式的概念重建运动,标志着后现代课程的开始。这场运动追求解放旨趣,运用各类话语体系对课程进行解读,对以效率主义技术理性为特征的现代主义课程发起了猛烈抨击。它对师生进行了一场解放运动,彻底动摇了现代主义课程的根基。自此,世界课程领域开始从开发进入理解阶段。

这个概念重建运动,便是中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新课改的许多新理念,都来自于这场后现代课程运动。然而,在时下的中国学校里,教师仍然为生产标准化的镙丝钉而忙碌。新课程改革对现状的改变,显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认为,中国完成工业化,完全进入后现代社会,大概需要30-50年吧。那时,中国教育才会真正有些改变。

出于对效率的共同追求,精细化管理常常与军事化管理相伴而生。在军队中,自由化显然是行不通的。一群自由散漫的士兵,打起仗来一定是一盘散沙。这样的军队,不可能赢得战争的胜利。对于国家安全而言,自由化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威胁。然而在文化领域,个性化却应该被视为是最高价值,因为文化领域关注人的精神生命,而个性化则是精神生命的典型标志。

当极权主义出现在校园里时,控制与奴役便无处不在。为了实现分数的效率,军事化的极权主义思维弥漫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如此一来,师生便全面地失去了自由和个性,最终成为了分数的工具。

用这种思维看待国家,同样可以解释。从上台之时起,希特勒采用极权主义政策,全面控制德国的社会资源,把每人强行纳入到极权主义的轨道上,几年之内便重振德国,并获得发动世界大战的实力。在中国教育里,也确实有学校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了分数,为生存赢得了空间。然而,这些校长却没有思考另一个问题:教育上哪儿去了?须知,当教学到达极限时,教育就没有了。教育才是最终目标,而教学只是实现教育的手段。

德鲁克曾说过,教育管理可以借鉴工业管理的办法。于是,很多人便将德鲁克的话作为管理圣经来加以运用。华东师范大学的赵中建教授还在江阴高中实验学校做过学校管理体系与ISO9000标准的研究实验,并将成果付梓出版。然而,我本人对此持比较谨慎的保留态度。工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针对的是标准件产品的生产,然而教育则属于文化领域,文教应该是追求自由与个性化,而不是整齐划一。将工业管理的思想引入教育管理,这本来就有一个前提或隐喻——将师生作为标准件产品来加以生产。

民国时期出现的大家,在学校里工作时都是非常懒散,不仅拒绝批改作业,而且考试后不批阅试卷,便随意填写学生的成绩。然而,学校教务处也竟能默许这些现象。要知道,对于精细化管理的推崇者来说,这些现象肯定是不可思议,会被视为洪水猛兽。不过,正如大家公认的,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曾达到了一个历史巅峰。这该如何解释呢?我思来想去,认为正是那时还没有精细化思想,教师们才会显得非常懒散,也才会为人文主义在教育中留足了空间,学生的发展也才会个性鲜明,最终催生出了一个文化传奇。

当然,我并非认为教育管理不需要一点规范。然而,要求所有教师,无论年龄是20岁还是60岁,都必须认真写教案,这样的做法未免有点形式主义了。一位四五十岁的教师,已有二三十年的教学经验,对教学是非常熟悉的。他若把时间用来反思或读书,对教育工作更有益处——实际上,很多教师直接从网络上复制打印出来,用以应付精细化管理的检查,上课时根本不用这些教案——谁敢说这不是事实?那么,这些现象浪费了人力物力,对工作并没有带来好处,又有何意义呢?

就我本人而言,有人评论说,你到哪儿都是另类。跟一般教师相比,我确实有点另类吧。在我看来,最适合我的管理,就是对我什么也不管。当然,我这种人可能会让校长头疼,因为校长们普遍喜欢权力运作。然而,对于我这种高度自主和自觉的教师而言,校长的权力显然没有多大意义。

其实,文化引领才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文化有教育功能,教师越有文化修养,素质就会越高。所以,通过文化来提升师资队伍的水平,这才是学校管理的终极途径。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这里不便展开赘述。

目前,中国教育中出现了很多新生事物,其实很多都经不起检视。精细化、周考、军事化管理……..这些现象其实都经不起检视。让人惊讶的是,不学无术的校长们只知道跟风,完全没有自己的独立判断。

呜呼,中国教育大抵就是这样被一群庸人败坏了。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